原本想学理财,却被套路敛财
发布时间:2024-5-4 14:14:11 信息来源:南方都市报
“如何‘躺平’后半生,会理财很重要。”伴随“银发经济”的到来,养老金融越发受到关注,互联网上充斥着诸多理财类广告。其中,养老理财微课堂成为向消费者宣传和介绍产品的重要渠道。
从培训机构到财经“大V”,纷纷冲向金融素养培训这条赛道。然而,一些灰色利益也在此“萌生”,涉及“养老金融”“养老理财”等方面的投诉层出不穷。近日,南都·湾财社记者统计第三方投诉平台等公开信息发现,打着“养老”旗号的网络理财微课堂成投诉焦点。
当前,正式登记在册的养老理财产品试点不断扩大。如何整治打着“养老”概念的理财产品市场乱象,提高消费者金融素养极为关键。
部分养老理财微课堂“套路”多
有机构涉及投诉数千条
“某网络理财课班主任添加老人微信,每天在微信上发送链接和语音,诱导老年人点击链接进群听所谓的理财课。老人并不清楚情况,辨别是非能力弱,一共付了3次费用,第一次200元,第二次2780元,第三次3699元。”近日,南都湾财社记者在第三方投诉平台上留意到,有消费者投诉家中老人报名网络理财课程,却被一步步诱导消费。
整理投诉内容来看,投诉焦点认为,这类网络理财课堂通常有一个“套路”:以低价或免费的“小白理财课”诱导老年消费者进群,再用“高利润回报”“实现财富自由”等话术进一步引诱老年消费者购买高价课程,甚至鼓动老年人开通花呗分期付款。在这些社群中,还“潜伏”着一些“托”,向消费者推荐各种股票、基金或其他理财产品,诱导消费者购买。
南都·湾财社记者在第三方投诉平台不完全统计发现,出现较多的机构主要有钱堂教育、微淼商学院,分别有3695条、2952条投诉。记者留意到,多数投诉者是年轻人,为家中长辈维权。但维权不一定都成功。
平台公开的上述投诉处理结果显示,有相关培训机构告知学员可申请退款未学习的部分课程费用1537元,但消费者并不认可,要求全额退款,对方则表示“无法满足用户诉求,协商失败”。
对此,有相关机构负责人认为,理财课堂讲课内容本身合法合规,消费者购买课堂上的理财产品,是“自愿行为”,并非诱导。
南都·湾财社记者就第三方平台投诉内容致电上述两家公司。钱堂教育工作人员表示,收到记者反馈的情况,之后会安排专人跟进,但截至记者发稿前未获作出回复。
微淼商学院工作人员则表示,如存在此类投诉,公司会联系学员本人沟通,核实相关情况,“我们对老师有内部审核和监测机制,如果老师有诱导消费行为,肯定是不允许的。”该工作人员说。
从课件到营销内容,主播培训一条龙
消费者为何容易相信这类养老理财课堂?这或与课堂营销内容打了“擦边球”、营销手段隐蔽有关。
日前,南都·湾财社记者观看一些养老理财投资线上课堂时发现,半小时的课堂中,讲师主要介绍金融投资素养,反复举例几个理财产品。课堂最后,讲师会提醒一句“理财投资有风险,大家需谨慎”,但同时也不忘强调“投资要早,收益才能早享受到”。
在理财微课堂的社群中,班主任对学员采取的是“跟进式服务”。记者查询天眼查,发现一份某导师与微淼商学院的劳动争议二审民事判决书。该判决书显示,李某向天津微淼财商科技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淼真美公司求偿加班费。李某举证,一份公司发布的《学习体验中心处罚条例》,对老师的相关行为作出罚款规定,如“学员的问题应在两小时内回复,由于没有回复学员问题或回复问题不及时被学员投诉的,当月第1次罚款500元,第2次罚款1000元,第3次罚款3000元”等。
李某主张,根据上述规定,其于2021年6月14日至2022年4月24日期间经常性加班,其中工作日加班308小时,休息日加班81.5小时。李某主张其有14个班课程为10周课,1个班课程为14周课,上述15个班轮流每天20时至22时上2小时直播课,李某需向学员进行上课提醒、发放学习资料、跟课、课后答疑、发放作业等。
在观看某理财微课堂网络直播后,记者以入职课堂主播为由,和一名讲师沟通。对方透露,讲课课件很重要。“课件内容要凸显受众群体特点,尤其是理财产品,不能直接引入课件,要‘润物细无声’地传播出去”。当记者想了解更多内容时,对方表示,需要付费进行培训,合格即可上岗。
不过,记者查询招聘软件发现,目前“理财讲师”岗位要求一般具备合规条件。从职位描述来看,岗位要求应聘者“会讲课,能在公开课堂营销产品及做用户服务”。学历要求方面,有的公司放宽至专科以上,有的公司则要求本科以上,且金融学相关专业优先。但几乎所有岗位都要求应聘者有证券从业证或投资咨询资格,月薪则从1万元到3万元不等。
监管出手整治财商课乱象,涉事机构被多地立案
近年来,针对金融违规类内容,相关监管部门一直在行动。
2021年8月27日,国家网信办开展清朗·商业网站平台和“自媒体”违规采编发布财经类信息专项整治,重点打击8类违规问题,其中包括“炒作社会恶性事件、负面极端事件,煽动悲情、焦虑、恐慌等情绪,借以推销所谓‘财商课’、各类保险产品等”。在网信办开展专项整治后,涉事财商教育机构被多地立案。
相比往年,2023年的“双十一”不再只是传统消费品的网络购物狂欢节,部分直播间还推广起了理财产品,因推广产品期间不断提及产品收益率等内容,引起业内关注,被认为踩了合规的“红线”。
为了进一步强化对金融科普类直播的监管,2023年12月,微信更新了《视频号金融科普类直播准入标准》(以下简称“准入标准”),严格限制企业和个人主播的准入资质,要求必须是持牌金融机构及从业人员。同时,新规要求主播必须真人出镜,不可展示K线,不得输出具体投资建议,并且需在直播间注明主播身份及公司信息等。
从《准入标准》来看,“金融科普类直播”是指主播通过直播间围绕金融相关知识(包括但不限于股票、债券、基金、银行、保险、信托等)进行科普讲解。业内人士表示,平台“严准入”后,受影响更大的或为投资咨询机构或者自身非金融从业人员的大V。
尽管被多次曝光整治,但第三方投诉平台上的相关投诉仍层出不穷。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曾公开表示:“财商课乱象被多次曝光却依然存在,说明行业本身不规范。行业容易获利,违法成本又较低。财商教育行业监管的力度还不够,要加大监管的力度。”
专家说法
需加强养老金融产品监管
守护百姓“钱袋子”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投资者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普通民众特别是老年人对非法集资等活动的识别和防范能力较弱,容易掉入各种骗局。”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针对各类养老骗局,金融管理部门要落实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化解存量、遏制增量,加大对非法集资等行为的打击和处置力度,守护百姓“钱袋子”。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资本金融系教授胡继晔分析,当前养老焦虑情绪普遍存在。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养老”噱头诈骗,其中老年人上当受骗情况居多,因此养老金融领域的消费者保护工作是重中之重。“要规范养老理财市场,第一步是要推出规范性产品,把仅有噱头的产品剔除出去,比如当前第三支柱养老金就明确提出四大类产品,包括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
面对公众对养老金融产品的巨大需求,监管部门在“堵偏门”的同时,也在开大、开好“正门”,不断扩大和深化养老金融产品供给。2021年12月,养老理财产品试点正式开启,到2022年3月,养老理财产品试点扩大至“十城市十机构”。2022年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至此养老保险、养老目标基金、养老理财及养老储蓄四条商业养老金融产品赛道共同发力。
董希淼介绍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时指出,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对推动理财公司“良币驱逐劣币”具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第一,有助于健全和完善养老保险体系,缓解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第一支柱独木难支、第二支柱覆盖不足等问题;第二,增加养老金融产品多元、灵活的供给,更好地公众日益增长的养老保险需求;第三,引导投资者形成健康可持续的养老理财理念。”
养老金融市场应如何健康发展?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建议,要加强对养老金融产品的监管,确保产品真正符合老年人的需求。“当前养老理财产品试点正不断扩大和优化,监管也并要求试点理财公司持续优化产品方案,提高信息披露的准确度和透明度,这都有助于提高消费者对养老金融产品的信心。”柏文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