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狂飙勿离安全底线
发布时间:2025-4-18 20:01:29 信息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智能驾驶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但因智能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甚至严重车祸,掀开了当前汽车行业力推全民智驾背后的深层困局。当科技企业不断标榜“重新定义出行”时,我们有必要冷静地思考,技术狂飙突进是否已将安全这一汽车工业最基本的命题抛诸脑后?
智驾引发的交通事故犹如一盆盆冷水,浇醒了沉醉于“智能驾驶无所不能”幻象中的行业与公众,清晰地揭示了当前智能驾驶技术存在的局限性。智能驾驶依赖摄像头、雷达等传感器感知环境,但这些设备在极端天气、复杂光线条件下能否保证安全有效?此外,车企过度营销造成的公众认知偏差同样不容忽视。不少汽车企业在宣传智能驾驶功能时,往往突出“自动驾驶”“解放双手”等字眼,却将风险提示放在不显眼的角落,这种营销策略容易让消费者高估系统的智能效果,从而放松对汽车安全驾驶的警惕。对于公众而言,消费者教育不到位,智能驾驶功能的复杂性与普通用户的理解能力之间存在鸿沟,大多数消费者难以准确区分自动驾驶与辅助驾驶的本质区别,也不完全了解系统的能力边界。
智驾引发的事故绝非一个个孤立事件,而是当前汽车行业推行全民智驾的一个缩影。2025年被称为“智驾元年”,各大车企纷纷将智能驾驶作为核心卖点:比亚迪提出全民智驾概念并发布天神之眼系统;吉利推出千里浩瀚智驾系统;奇瑞发布猎鹰智驾系统10……在车企开启技术竞赛的背景下,尤其应该注意,不能因为过度营销而忽略安全考量。
科技进步的终极目标是为人类谋福祉,而非制造新的风险源。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重构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伦理,将安全置于商业利益之上。技术宣传的诚实性是首要任务,车企必须谨慎使用“自动驾驶”等术语,明确告知消费者系统的实际能力边界,宣传材料应突出风险而非隐藏风险。只有当消费者对技术有清醒的认知,才能合理使用并保持必要警惕。
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安全冗余的系统设计是技术层面的当务之急,智能驾驶系统不能只优化阳光明媚的理想场景,必须针对极端情况设计多重保障。在监管层面,建议由国家认可的第三方机构实时监控智能汽车的运行数据,在事故发生后独立分析责任;参考食品标注营养成分的做法,立法要求车企公开智能驾驶系统的基本性能参数和安全阈值。
智驾引发事故所造成的悲剧应当唤醒我们对技术本质的深刻反思。智能驾驶不是炫技的玩具,而是关乎生死的社会技术系统。当我们赋予机器思考能力时,必须时刻牢记:科技的价值不在于它能做什么,而在于它应该做什么。汽车工业超百多年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安全从来不是技术突破后的副产品,而是必须前置的首要条件,从三点式安全带到ABS防抱死系统,从气囊到车身吸能结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是以保护生命为核心。
如今的智能驾驶革命不能背离这一传统,不能为了颠覆而颠覆、为了智能而智能。在实验室里可行的技术,未必在复杂现实中可靠;在法律上无责的设计,未必在道德上无愧。只有将安全置于速度之上,将责任置于利益之前,智能驾驶才能真正造福人类,而非成为统计数据中的悲剧注脚。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智能驾驶技术的边界,坚守安全底线,确保每一次技术迭代都不会成为对生命的冒险,在科技与生命的权衡中,答案永远清晰:智能可以无限接近万能,但安全必须绝对确保全能。(黄劼)